海城:沧桑巨变看今朝 工业经济再扬帆
| 招商动态 |1970-01-01
4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海城人在磨砺中把敢为人先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前行的征途中嬗变启航,诠释了勇于挑战开拓精神,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回眸40年,海城的工业经济发展气势磅礴,变化巨大,令人赞叹,展示出了海城人只争朝夕的精神风貌 。
改革开放初期的海城只有村办工业企业400多家,个体工业户44户,年工业产值仅为7000万元,所获的利润和上缴的税金极其有限。工业结构以矿山、丝绸、陶瓷、矽砂为主体,加之机械、建材、轻纺为辅,刚刚兴起的菱镁、滑石产业还处在粗加工阶段,没有形成工业主体。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改革开放犹如一缕春风吹拂海城大地,40年时光荏苒,海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奏响主旋律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发展经济就是引导和培育非公有制经济壮大发展,就是要毫不动摇地支持民营企业,就是要奏响改革开放主旋律。基于这一认识,多年来,无论经济形势怎样变化,海城市委、市政府始终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激发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海城市坚持开展环境治理,努力创造良好的氛围。在全省县级率先建立了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积极推行并联审批、一站式服务,加大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和办事程序,对开发园区的财政、人事权等诸多权力下放,全力破解影响发展的瓶颈。实实在在地维护企业和投资者切身利益,营造了公平、公正、公开和谐的发展环境。
为奏响主旋律,海城市于1984年出台了《综合体制改革20条》,先后经历了综合体制改革起步过程、综合体制改攻坚过程、综合体制改革深化过程,还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出台和完善了优惠政策,积极主动服务,协调企业与银行关系,给企业减负,对品牌创建、规模培育、税收贡献和技术改造等方面取得成长型企业给予奖励、扶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亲商、重商、扶商、富商的宽松环境,犹如栽下梧桐树,引来了众多金凤凰。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工业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众多民营企业由无到有,由小到大,逐渐成为支撑海城经济主要支柱。数据显示,1988年,全市实现工业产值4.3亿元,销售收入3.3亿元,税金超过2亿元,增长幅度是过去的几十倍。2005年,是“十五规划”最后一年。这一年,海城市按照“抢抓双重机遇,提升三化水平,坚持五业并重,建设和谐海城”的总体思路,促进了经济发展。当年,实现企业总产值1156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890亿元,实现利润87亿元,上缴税金8.56亿元,增量呈“几何式”上扬。截至2017年,全市民营企业超过1.5万户,共有工业企业2717户,规模以上企业200多户,个体工业经营户达到1.3万户。民营经济固定资产净增值达37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60亿元,实现利润67亿元,出口交货值41亿元,实现税金13.5亿元,拥有自营出口权企业62户,优质的工业产品出口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工业经济的主导产业不仅有菱镁、滑石、钢铁,还有纺纱、服装、箱包等产业。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43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3亿元。
提升吸引力 突出项目建设快发展
40年来,海城在发展经济中准确定位,不断提速,跨越发展,突出项目牵动功能,以项目为抓手,上项目、上大项目,这对于扩大海城对外开放力度,提升海城吸引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取得了令人惊叹的业绩。
多年来,海城市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保增长、保稳定、保发展,提升海城吸引力的首要条件和工作目标。在项目建设上,为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海城市借助区位、资源、文化、人才、产业、要素、体制、政策的叠加优势,及国家赋予海城的“六项改革试点”的巨大吸引力,以“海纳百川,诚招天下”的胸怀,采取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服务、全员参加、落实责任、上下联动等措施,并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紧紧围绕着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等领域,瞄准目标深入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广覆盖精准招商、务实招商、诚信招商。同时,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新一轮东北振兴重大机遇,全力以赴招商引资,海城市项目建设规模、数量及达产的项目运行质量和产生的经济效益,均呈现出稳定和一路走高态势。
自2000年起,海城市连续五年实施了每年超千万元项目建设100个,投产100个,储备100个的“三百工程。”“三百工程”的连续实施,助推了项目开工建设和竣工达产速度,对工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2017年,全市计划开复工项目113个,计划总投资160亿元,超亿元项目76个。其中,新建项目77个,续建项目36个。目前,海城市在建、签约、工储备的项目达数百个,还有一批洽谈的项目。已达产的众多项目,多为精深加工、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循环经济、高科技、高附加值等国家鼓励的产业项目、产业转型升级项目、支撑海城未来发展的项目。从2013年至2017年,海城市累计新上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362个,其中超亿元项目186个。
在企业转型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优化的同时,菱镁、滑石、钢铁深加工等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投资18亿元的后英集团特种镁砂、投资13亿元的北京利尔全产业链项目、投资11.6亿元的紫竹城市轨道钢一期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菱镁基地获批国家转型升级重点示范园区。转型中,取缔19家“地条钢”企业,淘汰落后产能358万吨。以瑞丰油田专用车和七彩化学为龙头,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新兴产业快速成长,两大产业年均税收增长分别达到12%和20%。“新三板”挂牌企业实现零的突破,累计达到4家,北京利尔、山东晨鸣纸业、河南濮耐等上市公司落户海城市。
诸多项目的落地与达产,为海城市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2017年,全地区财政收入实现48.5亿元,同比增加1.8亿元,增长3.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24.3亿元,同比增加2.1亿元。
注入新能量 加速转型适应新形势
近些年,由于国家对产业政策的调整,加之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海城市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菱镁、滑石等七大传统产业中,有的优势减弱,有的增幅缓慢。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破解发展瓶颈,走好走对走活发展之路,海城市加速了转型和调结构步伐。
通过对经济运行态势及主导产业现状的剖析,特别对重点企业经营情况调查,海城市确定了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方向。转型中,瞄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深入推进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做强实体经济。为给经济转型创造有力条件,海城市在原有100多项扶持政策基础上,又完善和新出台了40多项关于促进经济转型及调整结构政策转型和调整结构政策。工作中,深入开展为企业脱困活动,强化了引导与扶持,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通过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实行用电补贴,促进了企业产品销售。采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一系列措施,鼓励了企业扩大生产。在支持企业进行产品开发和重点产业孵化基地建设上,政府负责建设标准化企业孵化基地和独立研发办公楼。在运作前期,无偿提供土地或收取低廉租金,以支持企业发展。建立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平台,用于产业园区的创新研发区、公共服务平台等基础环境建设,通过官方渠道为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展洽会提供机会,扩大了海城正在加速转型“七大主导产业”的知名度和覆盖面。(下转三版)(上接一版)
近三年来,海城市紧紧围绕着停产、半停产的重点企业、重点税源企业、升规潜力企业,坚持问题导向,根据企业不同情况实施政策。仅2016年,就为小微企业减税2亿元以上,帮助19家企业解决直供电8亿度,为企业节省用电成本9000多万元。为加快转型,财政出资3000多万元,创建了工业助贷、农业风险资金池等融资新平台,用政府资金撬动金融资本3亿元,为企业融资规模达到12亿元。特别是政府出资近3000万元,回购农行65户企业债务包,为企业消化不良资产15亿元。40多家停产半停产规模以上企业恢复生产,20多家规模以下企业升规入库。全年中,开复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94个,有41个建成投产。
为打造绿色工业,注入新能量,海城市全面贯彻《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战略产业“双轮驱动”,以大兴实体、做强实业为根本,加速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菱镁、滑石完成全产业链整合提升,资源基本实现在本土做到产业链终端,建立世界菱镁价格指数发布运营平台,掌控了国际菱镁市场话语权和定价权。
在转型和调整结构中,不仅全市上上下下想方设法寻找破解制约发展的“钥匙”,“辽宁金钢”、“诚信集团”、“沈车铸业”、“鞍山紫竹”、“汇金钢构”、“鞍山重工”、“后英集团”、“辽宁艾海”、“北海集团”、“精化矿产”等一大批重点企业和纳税大户也积极主动纷纷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进行“转与调”。
在面临环保门槛高、产品在市场占有份额减量、订单减少、利润缩水、成本上升、货款回笼慢等困境。企业舍得资金投入,新建生产线改造落后工艺,研发领先产品,主动对接市场,实现了企业升级、体制理顺、管理提档、结构优化。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工作的开展,倒逼企业转变经营思路,重新调整战略,助推了产品更新换代,加速了转型与调结构进程,让许多企业甩掉了沉重包袱,跃出了泥潭踏上坦途。特别是通过菱镁矿山整顿与菱镁资源整合,菱镁产业效益大幅增长,凸显了菱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初步成果,体现了海城菱镁在国际市场的控制力与话语权。
历史,记载着海城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辉煌的业绩。如今,这片具有灵气的大地又演绎着新的精彩故事。
按照确定的目标,到2022年,将有更多、更大的项目落户扎根在海城,一大批企业将挂牌上市,“精高尖特”的产品将引领市场。占有优势的菱镁产业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以上,基本建成世界级菱镁新材料产业基地。能源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崛起,钢铁深加工、精细化工、军民融合金属粉末新材料在专业细分领域走在国内乃至世界前列,节能环保、LED、3D打印、碳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加速培育。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家,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100亿元。届时,海城将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释放出无穷的活力和动力,全面提速,弯道超越,定会在前行中书写工业经济腾飞发展的精彩故事。
工业矿物网镁频道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